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图解神农本草经:干姜_全球头条

2023-05-14 10:07:05 中草药知识

干姜

《神农本草经》上说:干姜,味辛,性温。主治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能温煦脏腑,止血;使人发汗,以驱逐风湿痹症。治疗泄泻下痢,生姜效果更好。长期服用干姜能祛除臭气,通晓神明。姜生长在山的土石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资料图)

【原经文】干姜,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山谷。

【释名】调味的鲜姜,在中药里称为生姜,生姜干燥后就是干姜,再把干姜炮炭存性,又叫炮姜或姜炭。俗话说:“夏吃大蒜冬吃姜,不劳先生开药方。”可见,姜是一味疗效广泛的良药。

干姜味辛,性温。主治胸中痞满、咳嗽气喘、痢疾便血、风湿痹痛。能温补中气,令人发汗,还可止血。长期服用,能祛除浊秽之气,使人精神健旺。

《本经》中说干姜味辛而性温,不过从临床实践来看,应为味辛性热更合适。姜归脾、胃、心、肺经,所以它的辛热之性有四大用处:入脾,能温经助脾、统血止血,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出血之证;入胃,能温中散寒,治疗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肢冷脉微等证;入心,能逐风发汗,通利血脉,只是作用不明显,需要和风湿药配合使用才能显效;入肺,则能涤痰开窍,治疗痰饮喘咳之证。

在临床中,姜的性味及疗效因不同的炮制方法而有所差别:生姜性温,有散寒发表、止吐祛痰的作用,可治疗伤寒头痛、气逆喘咳、胃寒腹痛等症;干姜性热,善于温中回阳、散寒燥湿,可治疗脉微肢冷、厥逆亡阳、脾胃虚寒、寒饮咳嗽、便溏泄泻等;炮姜大热,有温经止血的功效,可用于腹痛泄泻、吐血、下血诸症。另外,生姜皮和姜汁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生姜皮能和脾行水,治疗皮肤水肿。姜汁则有化痰止呕的作用,可涤痰开窍。

现代药理分析证明,姜的根茎中含有挥发油,如姜烯、水芹烯、姜辣素、姜酮等,可刺激胃液,使胃酸增多,增高胃中脂肪分解酶的活性,从而增加肠管的张力及蠕动节律;还能兴奋延髓中枢及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抑制毛癣菌及阴道滴虫;并有止吐的作用。不过,由于干姜为辛热之品,所以不可多服,尤其是孕妇及阴虚有热、患眼疾、患痔疮的人更应慎服。

【治疗方剂】(仅供参考)

治脾胃虚冷,吃不下饭

将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次用白开水送服30~50丸。疗效神奇。

治头晕吐逆

干姜(炮)7.8克,甘草(炒)3.6克。上药加水360毫升煎至五成服下。

治脾寒疟疾

干姜、高良姜各等份研为末。每次取3克,加水240毫升煎至七成服下。又一方:将干姜炒黑为末,临发病时用温酒送服9克。

治咳嗽上气

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有蛀部分)、桂心(紫色,去皮)各等份。上药一起捣烂筛过,加炼蜜调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用水送服3丸。咳嗽发作时立即服用,每天3~5次。禁食葱、面、油腥。

治吐血不止

取干姜研为末,用童便调服。

治赤眼涩痛

将白姜研末,用水调后贴足心。

治牙痛不止

川姜(炮)、川椒各等份研为末,敷搽患处。

延年益寿话生姜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曾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轶事。苏东坡当时任杭州太守,一次去游杭州净塘寺时,偶遇一位自称“聪药王”的和尚,年过八旬,但面色红润、目光炯炯。他惊奇之余便向这位高僧求教长寿养生之术。和尚自言服生姜已40余年,因而不老。老年人面部常布满“老年斑”,事实上,这是人体内部产生的“体锈”表现在了体表,而“体锈”的产生是因为体内氧自由基过度活跃所造成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生姜中含有的姜辣素有很强的对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因而常吃生姜可延年益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已认识到生姜延年益寿的作用。孔子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生姜,但不多吃,每顿饭后只吃数片。在那个颠沛流离、饱尝战祸的时代,孔子能活到73岁,不能不与他常年食用生姜有关。

标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