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全球观察:保护口腔健康 增强口腔癌防治意识

2023-06-08 12:12:21 中国家庭报

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高发年龄段是40-60岁,近年来,口腔癌新发病例呈现低龄化、女性比例增高等特点,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口腔癌最可能的发病部位在舌头上,也可能发生在颊黏膜、牙龈,腭部、口底(舌下方的区域),广义的口腔癌还包括发生在唇的恶性肿瘤。数据显示,对于口腔癌的防治关键在于一个“早”字,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便可将其危害降到最低。

口腔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资料图】

吸烟、饮酒、嚼槟榔是明确的口腔癌致癌因素,喜食过烫或刺激性食物会增加患癌风险。酒精是“促癌剂”。烟草和槟榔中含有苯并芘、苯并蒽、槟榔碱,是刺激口腔黏膜的有毒物质;烟草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和槟榔粗糙的纤维会对口腔黏膜产生物理损伤。喜欢吃过烫和刺激性食物、口腔卫生比较差,会增加口腔癌发生风险。

慢性刺激和损伤。口腔内因“虫牙”或者外伤留下来的坏牙、长期吃较硬食物导致牙齿磨耗形成的尖锐牙尖和锋利边缘,以及长期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都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慢性不良刺激,从而诱发口腔癌。

扁平苔藓、白斑、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黏膜病被称为癌前病变,有一定概率转变为口腔癌。

此外,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I、EB病毒、HPV16等,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如器官移植后)、长期精神紧张、营养不良、放射损伤等也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良因素之间有协同效应,同时拥有多个不良因素患者的患癌风险会显著增高。只要我们养成良好习惯,远离或者戒除烟酒、槟榔,积极解决口腔内残冠、残根、尖锐牙尖等现存问题,及时更换不合适的假牙,积极治疗口腔内黏膜疾病,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口腔癌的发生。重视口腔卫生,发生溃疡、疼痛、肿包等一定及时到口腔医院就诊。避免本不是癌症的病变发展成癌症或癌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越早接受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以后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影响就越小。重视可能发生癌变的黏膜疾病,红斑、白斑、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黏膜病都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要积极治疗,按时复查,如果发现有恶变的苗头,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心情愉快,均衡营养,加强锻炼。

防治口腔癌 早发现是关键

如果癌变已经发生,就要尽可能早地发现和诊治。口腔癌发生后进展迅速,从早期进展到晚期可能仅需3-5个月的时间。口腔癌不仅有凹坑溃疡一种“长相”,它也可以表现为突出来的像“菜花”一样的外生物,或者从黏膜表面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变化,深处却能摸到一个浸润生长的硬结、肿块。口腔所处位置容易观察,口腔癌又多发生于口腔黏膜的表面,只要留意口腔黏膜的变化以及疼痛、麻木等症状,就很有可能发现早期的口腔癌。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信号,一定要重视:口腔里有2周以上未愈合的溃疡;口腔黏膜上有红色的、白色的、红白相间的或颜色偏暗的斑块;口腔内出现肿块或结节;口腔内不明原因的反复出血;不明原因出现舌头运动不灵活、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面部、口腔、咽部和颈部有不明原因的麻木与疼痛;口腔和颈部出现不明原因肿胀或肿块。

有些人认为口腔仅涉及牙齿的问题,对口腔关注度不够,有些患者已经察觉到口腔内的变化,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误以为是“上火”,通过吃消炎药、去火药和止疼药解决问题,能忍则忍,能拖便拖。恰恰是这些心理,给了口腔癌发展的机会。另外,部分口腔癌的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与患者原有黏膜病表现相差不大,或位置比较隐蔽,仅靠自我检查无法及时发现。这时口腔检查便发挥了作用。医生的检查比自我检查要更加全面细致,能对口腔状况有更专业的判断,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及时去除致癌因素,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发现早期癌症。当然,口腔检查还能发现口腔内的龋病、牙周病等常见问题,对口腔健康有利无害。

口腔癌的治疗

口腔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总体上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小。因为早期症状轻,累及范围小,简单的手术治疗可以达到90%左右的治愈率,对容貌、语言、吞咽等功能基本没有影响。中晚期的口腔癌治疗难度加大,治愈率不及早期口腔癌,对生理和心理上均会有较大程度影响,但近年来,随着多学科治疗理念的发展,只要积极治疗,晚期肿瘤也能控制甚至治愈,提高生存质量。

文/马腾(北京怀柔医院口腔科)

标签:


        
精彩推荐